行業(yè)新聞 2020.04.15
該標準由中國殘聯、浙江大學等共同啟動制定,前后歷時3年,編制單位也從4家擴大到14家,涵蓋國內高校、科研機構、用戶團體代表及互聯網企業(yè)等。這部互聯網“盲道”標準,由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審核通過,代號為GB/T37668—2019,是我國互聯網信息無障礙領域第一個國家標準,將幫助特殊人群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互聯網。
58項具體指標 規(guī)范互聯網產品與服務
“制定此項國標最關鍵的問題,就是要保證實現可感知性、可理解性、可操作性與兼容性這四項目標,讓所有用戶都能平等方便地理解、交互和利用網絡內容,共享信息技術發(fā)展的成果。”中國殘疾人信息和無障礙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學軟件學院常務副院長卜佳俊教授說。
據介紹,這個國標中包括58項具體指標,給網上無障礙服務提出了規(guī)范的技術要求,而且每項要求都有相應的測試方法,提升了標準的可實施性。
各指標等級劃分如下表所示。其中,一級應滿足對應20項指標;二級應滿足一級全部指標與二級17項指標;三級應滿足全部58項指標。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可查看標準全文。
比如,雖然現有的手機和電腦大都有讀屏軟件,但視障人士在實際使用中,還是經常會遇到一些無法朗讀的標簽,很多功能難以操作。如圖片驗證碼,直接阻礙了大量視障用戶進行后續(xù)一系列操作。
此類問題不一而足。有了這項國標后,可以用明確的技術要求來統一規(guī)范互聯網產品與服務。比如針對讀屏功能,新國標建議提供語音驗證碼,增加語義描述精準的網頁標題、圖片替代文本、視頻字幕等。這對視障人士、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來說,保障了他們在互聯網上的無障礙訪問;對互聯網企業(yè)來說,有了這個國標,有助于避免產品研發(fā)和特殊人群的實際需求脫節(jié)。同時,國家標準也與國際標準接軌,為我國互聯網企業(yè)走出國門提供了技術規(guī)范,避免在“出海”時因無障礙使用問題遇到困難。
科技跨越信息鴻溝 視障人士迎來“曙光”
有研究表明,人類獲取信息總量中,83%來自視覺,10%以上來自聽覺。可想而知,互聯網“盲道”完備,對視覺、聽覺障礙群體意義重大。
“國標是針對所有人制定的,所以這個幫助理論上涉及所有人的。當然,在互聯網信息獲取方面,視力殘疾人的困難最大,所以對視力殘疾人的幫助也許是最大的。”卜佳俊感慨:“從事這項研究10余年,我越來越感到無障礙建設是我國信息化建設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消除信息鴻溝的重要途徑。”
推進信息無障礙建設 仍需多方面系統協同
比如,由于缺少法律約束,對很多機構尤其是企業(yè)來說,信息無障礙建設不是一種必須,而成了加分項、選做題。據統計,截至2019年底,國內僅有40多家互聯網公司專門設立了負責企業(yè)產品信息無障礙的部門。
“信息技術方面的國家標準,一般都是推薦類的標準,不是強制類的,所以理論上互聯網內容的生產、運營者都可以不遵守這個國家標準。”卜佳俊表示,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是:大部分互聯網內容的設計、研發(fā)、運營者,特別是決策者都不了解信息無障礙,甚至不清楚信息無障礙的基本概念和常識,導致頂層設計的時候往往缺乏信息無障礙方面的考慮,后續(xù)再增加或者改造的代價會比設計之初就考慮大很多。
整理自:人民日報、華夏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