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會新聞 2020.05.07
假肢是肢體殘疾人最重要的輔助裝置之一,可以幫助他們和正常人一樣工作、學習、生活。繼上周跟大家介紹假肢裝配的幾大要點,本周我們來進一步了解假肢是如何制作的,以及肢體殘疾人怎樣才能獲得資助、安裝假肢。
個性化適配
據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北京博愛醫院假肢矯形部主任劉勁松介紹,每一個肢體殘疾人的肢殘狀況都不一樣,并沒有通用的標準型號假肢可以使用,需要個性化適配。
一般來說,假肢適配需要經過以下一些步驟:
首先,要進行殘肢檢查。
檢查內容包括:殘肢長度、殘肢關節活動度、殘肢是否有攣縮、殘肢肌力、殘肢膝關節穩定性、殘肢軟組織情況、殘肢傷口愈合情況、殘肢疤痕情況、疤痕是否有粘連、殘肢末端軟組、殘肢末端承重性、殘肢皮膚敏感性、殘肢表面溫度等。
其次,制作假肢。
具體步驟如下:通過石膏繃帶取陰型——根據陰型制作陽型——根據陽型制作內襯套——用樹脂、板材等材料制作接受腔——接受腔、關節、腳板等對線組裝——試樣——成品。
“因為每個殘疾人的情況不同,這其中的每一步都需要工作人員進行細節調整。”劉勁松強調。
再次,康復訓練。
裝上假肢的殘疾人需要通過一定時間的康復訓練熟悉假肢的使用。“穿過假肢的大概要兩個星期,沒穿過的要一個月以上。”劉勁松表示。
社會力量參與
我國肢體殘疾人是一個數量龐大的群體,保守估計超過2400萬人。在國內目前的扶貧攻堅戰中,殘疾人確是各級政府和社會力量幫扶的重點,但涉及康復領域的救助項目相對較少。如果說醫療救治、基本生活保障給予了這些殘疾人生存信心的話,那么康復救助則提升了他們對未來生活的希望。
因此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發起了假肢矯形適配救助項目,由在中國康復治療領域的權威醫療機構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執行,致力打通肢體殘疾人更好融入社會的“最后一步”。
該項目以全國各省市康復中心、社區為網絡,通過各地殘聯篩選貧困肢體殘疾人,由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假肢矯形部設立專家組,依據項目實施條件對患者進行進一步篩查后,提供科學、專業的假肢矯形適配服務,并通過后期專業康復訓練,讓其具有獨立生活能力和基本勞動能力。
2019年,項目專家組分別深入西藏、寧夏、青海等西部貧困地區,開展救助篩查工作,目標是在以上地區救助48名患者。但面對2400多萬肢體殘疾人的龐大人口基數,一個項目的救助顯然遠遠不夠。
假肢矯形適配救助項目負責人、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宣傳活動部副部長常達稱,該項目的實施,救助截肢者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利用中國康復研究中心的假肢矯形技術以及截肢者綜合康復資源優勢,以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假肢矯形適配救助項目為抓手,以地方康復中心假肢矯形中心為平臺,帶動我國中西部地區假肢矯形適配工作水平的提升,并培訓一批專業技術人員,從而促使基層殘疾人能夠得到更高水平的假肢適配服務,讓更多的肢體殘疾人擁有更完整的人生。
人才培養是大問題
假肢矯形適配救助在殘疾人救助、脫貧攻堅等領域的作用無疑是十分重大的,但目前要大規模推廣還有不少問題需要解決。
第一,經費問題待解。
與先心病、白血病等大病相比,假肢適配的緊迫性并沒有那么強,在互聯網公開募捐時比較難募集資金的,推出此類項目的慈善組織很少。僅靠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一家能解決的問題有限。
“我們希望把這一項目打造成一個品牌,通過募捐建立一個救助的資金池。”常達表示。
第二,專業人才、設備不足。
如前所述,假肢適配需要一個一個去處理,“相當于成衣與定制的區別。”劉勁松表示,因此,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但我國的假肢矯形師十分稀少,培養的機構也很少。
據劉勁松介紹,德國八千萬人口就有2000多家假肢矯形機構,而我國甚至部分省一級都沒有專門的假肢矯形室。
“我們到地方執行項目的時候材料都是自帶的,會借用地方的設備,但不少地方的技術可及性不夠,需要我們的工作人員就地開發。盡管如此,要求是一樣的,我們強調工作人員要有工匠精神。”劉勁松強調。
整理自:公益時報、中新網
CR Expo 2019匯聚全球知名假肢企業
2019中國國際福祉博覽會暨中國國際康復博覽會(CR Expo 2019)將于2019年10月10-12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
在本屆假肢、矯形器展區,奧托博克、奧索、德林、恩德萊、瑞哈、瑞步康、Brain Co.、北京假肢、精博現代、環球精博、科生、丹陽假肢廠、福建省國資康復、中站康豪、富特凱爾、康美特、高崎維康、阿爾卑斯、格櫓特、奧萊等超過20家假肢、矯形器生產裝配企業將同臺亮相,帶來各類先進的假肢、矯形器產品并現場提供裝配指導,打造國內專業的康復輔助器具一站式選購和適配平臺。
馬上預登記 領取專屬參觀福利
目前博覽會觀眾預登記已全面啟動,通過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或觀眾熱線等方式都可進行參觀登記,更有多重福利等你領取,快來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