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會新聞 2019.12.26
第十屆國際低視力康復論壇于2019年10月11日在京舉辦,主題為“攜手助力兒童低視力康復”。該論壇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醫管局、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康復部指導,全國防盲技術指導組主辦,中國視覺障礙資源中心承辦,旨在為推動我國低視力康復事業健康發展提供一個國際交流平臺,共同為我國視力殘疾患者的康復事業而發展努力。會上,專家學者分別從兒童視覺康復、視覺損傷的康復策略、低視力的多學科合作診療、視障輔具的研究新進展等方面進行學術交流。
據介紹,眼健康是國民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視力殘疾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視力殘疾包含盲和低視力。按照2006年我國殘疾人抽樣調查視力殘疾標準,低視力是指雙眼中好眼的最佳矯正視力小于0.3且大于等于0.05。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2006年)顯示,我國視力殘疾患者2003萬,大約80%的低視力患者可以通過康復重新融入社會。
在我國,低視力康復工作直至20世紀80年代初,完全是一片空白。1983年,北京同仁醫院建立了我國第一個低視力門診。1986年,在世界衛生組織資助及原衛生部的領導下,在國外低視力專家指導下,同仁醫院在北京召開了全國第一個低視力培訓班,此后,我國低視力康復工作開始受到政府合眼科及社會各界的重視。從1988年開始制定的全國“八五”第一部康復規劃到 “十三五”規劃,都將低視力康復列入了重點。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防盲協會(IAPB)提出“2020年前消除可避免盲”的全球性戰略,我國也承諾2020年以前,在我國消除包括“低視力”在內的可避免盲。然而,由于缺乏國家大型研發資金的支持,雖然我國已有定點廠家生產各種光學助視器和電子助視器,但數量、質量、品種與國外相比較,研發水平亟待提高,另外,我國康復專業人員的服務能力也亟需提高。
為此,專家們呼吁,0-6歲是視覺發育和大腦認知發育、感覺統合建立的關鍵期,視覺信息缺失將可導致認知功能障礙,致使孩子的生活能力低下,影響他們適應環境和社會人際交往的能力。對于低視力患兒,要及時發現、早期干預并進行康復訓練,最大程度地提高視覺使用能力,形成并建立完善的低視力服務體系,實現低視力兒童的視覺康復,這需要多領域多學科的共同努力。(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田雅婷)
2020中國國際福祉博覽會暨中國國際康復博覽會 - 中國最大的福祉及康復博覽會
舉辦時間:2020.9.17-19
展會地點:中國 · 北京 · 國家會議中心
您可能感興趣的主題專區:
假肢/矯形器、輪椅/助行輔具、聽力障礙康復、視力障礙康復、老年康復護理、特殊教育
點擊:2019福祉展展后報告 查看更多,2020福祉展信息請咨詢:
電話:+86 (0)20 8930 8925 吳先生
郵箱:wufan@jinhanfai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