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新聞 2020.12.21
隨著人機交互、仿生智能等技術不斷發展,智能輔具正為殘障人士的生活帶來巨大改變,呈現出廣闊市場空間。
在閉幕不久的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作為最重要的展區之一,服務機器人智能科技專題展區為觀眾帶來了一場最新科技應用的饕餮盛宴。
展廳里,來自杭州的20歲大男孩鄭博文正在演示鍛煉一款名為“移動臺架型下肢外骨骼康復訓練機器人”。2017年,因為從五樓摔下造成胸部以下高位截癱的鄭博文,兩三年沒有站立走路了,兩個月前他來到北京,每天康復運動四小時,原來萎縮成只有胳膊粗的大腿竟慢慢長出了肌肉,腿圍超過了碗口大小。
“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后,我能感到腿部發麻發熱,同時,明顯感覺心肺功能也增強了,呼吸也不像以前那樣費力了。”鄭博文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等自己鍛煉好了,也要去工作賺錢。
據記者了解,鄭博文佩戴的這款機器人出自專注于高端醫療康復機器人產業的大艾機器人。
就此,大艾機器人市場部、醫學部總監文磊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企業展示了“艾動”“艾康”“艾家”“艾童”4款產品,鄭博文佩戴的便是艾康系列,該產品依托于步態檢測分析系統和動態足底壓力檢測分析系統,以多關節、多自由度、多速度的模式為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患者提供主被動結合的康復訓練,加速康復。
輔具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斷增強
康復是殘疾生命的重建,是中國殘疾人事業的重中之重。
輔助技術的發展,是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面臨的共同挑戰。根據世衛組織的估算,當前有10億人需要輔助技術,其中僅有10%的人能夠獲取。而在中國,有大約8500萬殘疾人,2.6億老年人以及大量的傷病人,是康復輔具需求人數最多、市場潛力最大的國家。
多年來,黨和政府致力于促進康復輔具產業健康發展,除了加強國際交流,也在促進我國輔具產業發展方面積極進行謀篇布局。2016年10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的若干意見》,對我國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發展做出全面部署。政策的頒布實施,為我國輔具產業健康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同時,據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的若干意見》,2020年,我國康復輔助器具產業規模有望突破7000億元,基本形成布局合理、門類齊備、產品豐富的產業格局。
中國輔助技術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逐步完善,服務網絡覆蓋全國且向邊遠地區延伸,輔助器具生產企業數量逐年增多。同時,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康復輔具產業的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斷增強。
“我們此次亮相的四款產品,其中兩款是用于康復和診療的,一個適用于成人康復的,一款是用于兒童診療康復的。另外兩款產品偏重于居家的助行和居家的康復。這四款產品基本上實現了從預防治療到診療到康復到居家康復到生活的各個場景中的應用,已經形成一個體系。”文磊告訴記者,鄭博文佩戴的外骨骼個機器人就是其中的“愛康”。
跟傳統的康復設備相比,外骨骼機器人與人體的貼合度更強,舒適性比較強。同時,傳統的康復設備無法實現這類仿生的運動。
“為了達到機器人的仿生運動,我們曾采集了幾百人的運動和行為的方式,然后通過計算設置出四到五種基礎步態,同時,這個步態可以延展出來更多的走路的形式,用來滿足患者的病情需要,傳統設備的算法或者說智能化水平很難達到這個標準。”文磊表示,此外,傳統的康復設備更多地強調關節的運動,不太強調行走的本體感受和運動的整體性。而目前的外骨骼個機器人并非單純的訓練設備,而是純粹的還原了人體的運動過程,是一種能力鍛煉的設備,或者叫功能重建的設備。
不只是外骨骼機器人,記者獲悉,由各種零件構成的仿生手、用眼神進行溝通的眼球追蹤器等多款國際水平的產品,均貼著國內企業的標簽。
在文磊看來,就目前來看,我國智能輔具無論是從結構設計、材料、電池還是傳感器控制系統,均不輸于國外的水平,“其實,現在大家的賽點就在于傳感器、控制系統、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交叉應用方面。”
康復器材進家庭將是大勢所趨
隨著我國康復輔具產業的健康發展,智能化康復服務體系日益完善。不過,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決定了對康復器材存在巨大的剛性需求。其中,相對目前康復輔具仍以機構需求為主的現狀,家庭市場依然是康復服務的短板,存在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和機遇。
“從醫用到家用,這是輔具產業的一個發展方向,小型輔具市場是一個很大的蛋糕。其中,居家康復是未來的一個主流發展方向。”文磊表示,大艾也將在現有的產品體系中,進行多元化的發展,以康復為主,同時增加小型化的輔具,比如,多關節的康復運動輔具,再比如,針對某一個手指進行康復運動等細節產品方面延展。
據記者了解,隨著壽命的延長,人口發生殘疾的風險也逐步增大,傷殘期延長。同時,有數據表明,我國有2億多慢性病患者,其中存在康復需求的超過1000萬,因為交通、工傷事故致殘的傷殘者,每年增量也達100多萬,其中大部分都存在康復需求,而與之相悖的是,目前醫院的康復資源覆蓋面較小,造成約80%有需要康復的人得不到康復治療。
然而,康復輔具進家庭之路并非易事。
單單以鄭博文佩戴的外骨骼機器人而言,這款重量約有100公斤的外骨骼個機器人,從調試到穿戴僅需3到5分鐘,康復效果也有目共睹,但是,根據功能定位的不同,這款設備的售價最便宜的也要30多萬,最多則高達170余萬元,對于大部分患者而言,只可遠觀。
“智能康復輔具價格高確實是目前難解的問題,然而,家庭康復又是大勢所趨。比如,我們的產品從價位上大部分都是中等偏高的這種設備,為此,我們也在探索輔具租賃這樣的一條路,也就是說,把我們的產品以更優惠的價格租給患者,讓患者可以進行居家的康復訓練。”文磊以鄭博文佩戴的外骨骼機器人為例,每月的租賃價格為1.2萬元。
據記者了解,康復輔助器具的租賃服務在許多發達國家已普遍開展,通過租賃的方式,可以讓功能障礙者用較低的價格享受到高端適用的康復輔助器具產品和服務。然而,在我國,康復器具租賃服務市場是一個相對年輕的市場,盡管政府已經開始鼓勵并積極推動該市場的發展,也有一些機構和企業開展了這方面的探索,但針對租賃市場發展的具體文件寥寥無幾。
同時,這類企業的運行成本較大,租賃后期輔具的維修、運輸和清潔都也需要專業的人才和流程體系來支撐,公司服務體系的順利運行,需要龐大的資金鏈進行維持。
如此看來,康復器具租賃服務業作為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朝陽行業,在康復產業中占據著日益重要的地位,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離康復器具租賃服務市場發展成熟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