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新聞 2023.03.07
“盲隔離了人與物,聾隔離了人與人。”海倫·凱勒的這句名言,形象地刻畫出了聽力殘疾人在主流社會中的生存窘境。
3月3日是第二十四次全國愛耳日,主題為“科學愛耳護耳,實現主動健康”。
愛耳日前夕,中國殘聯、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民政部等11個部門專門印發通知,要求各地圍繞愛耳日主題,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科普活動,因地制宜普及科學愛耳護耳、主動健康、聽力康復等知識。其中,通知要求,各地要以開展第二十四次全國愛耳日宣傳教育活動為契機,統籌推進本地殘疾預防行動計劃、殘疾兒童康復救助、殘疾人精準康復服務行動等實施,重點做好人工耳蝸康復救助等政策宣傳,進一步完善全人群全生命周期聽力殘疾篩查、診斷、康復服務體系和保障政策,提升規范化、專業化服務水平。
據記者了解,去年3月3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全球第一份《世界聽力報告》,報告指出聽力下降已經成為全球排名第三的殘疾類型,而且影響整個生命周期,涉及到所有家庭。目前,全球有聽力下降的人數超過15億。到2050年,預計全球將有25億人有聽力下降的情況,其中7億人將達到中、重度聽力損失的程度,極其需要相關康復服務的支持。
可選擇的助聽輔具增多
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我國總人口數及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推算2010年末我國聽力殘疾人數為2054萬,并且每年至少有2萬名左右的新生兒罹患聽力障礙。
早診斷、早干預、早康復極為重要。
早在1988年,中國殘聯成立后便開展了搶救性的聾兒康復工作。1995年,在中國殘聯鄧樸方主席的關懷下,人工耳蝸首次進入中國。2005年,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聽力重建啟聰行動”逐步開展。2011年,中國殘聯“0-6歲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項目”誕生并順利開展。2017年,語音轉文字技術首次向民用普及,對普通話語音文字轉寫準確率在90%以上。近年來,耳聾基因篩查全面普及,對聽力殘疾預防提前到了孕前指導。
30多年來,助聽輔具得到了極大發展,國家推行的融合教育取得巨大成效。人們觀念不斷更新,“十聾九啞”已漸成歷史,聽力殘疾群體結構發生了極大的改變。絕大部分聽力殘疾學生在普校接受融合教育。
經多層面傾聽各地的反映及呼聲,根據主要表達語言方式的不同,中國聾協于2017年開創性地提出“聽力殘疾口語使用者”和“聽力殘疾手語使用者”的細化分類。
據記者了解,聽力殘疾口語使用者(簡稱聽障口語者)是以口語為主要交流語言的聽力殘疾人。聽力損失發生時間差異較大,包括先天性基因缺陷、后天突聾及老年性耳聾的人群,聽力損失程度覆蓋輕度、中度、重度和極重度。多數通過輔聽器具(助聽器或人工耳蝸)獲取語音信息,可與非聽力殘疾者進行語言交流。其中少數人因輔聽設備無效或發音器官障礙,選擇通過筆談(書面語表達)與他人交流。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聽障口語者占全體聽力殘疾人的80%以上,我國聽力殘疾人群體中的聽障口語者數量與日俱增,已占群體中的絕大多數。而聽力殘疾手語使用者(簡稱聽障手語者)是以手語為主要交流語言的聽力殘疾人,多數畢業于特殊教育學校。聽力損失程度多為重度或極重度,小部分佩戴助聽器或人工耳蝸。
隨著聽力殘疾人可選擇的助聽輔具增多,聽力殘疾人在社會活動中的競爭力與參與度也得到提高。此外,語音轉文字技術以及速錄服務廣泛用于聽力殘疾人學習、生活和就業等方方面面,以“聽+看”的結合形式,促進聽力殘疾人更好地參與社會生活。
其中,人工耳蝸是重度聽力殘疾人康復的解決方案。
“有相當數量的聽力殘疾兒童聽力損失不是很嚴重,不需要植入人工耳蝸,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聽力損失會不斷的加重,等到需要植入人工耳蝸的時候,可能已經超過18歲,達到了成人的標準,另外1.13億老年聽力殘疾人,尤其在農村的老年聽力殘疾人,因為經濟條件所限,不能植入人工耳蝸。而目前人工耳蝸植入只對兒童有政策,超過18歲的聽力殘疾人植入人工耳蝸完全自費,且后續費用也相對高昂,因此很多人因為經濟上困難做不起人工耳蝸,無法享受科技進步帶來的成果。”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聾人協會主席楊洋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稱,基于此,她在今年兩會上將提出將成人人工耳蝸費用能夠納入(醫保)醫療救助的提案。
據記者了解,聽力殘疾人佩戴助聽輔具達到一定標準后,可以申請參加機動車駕駛考試,申領機動車駕駛證。
信息無障礙取得較大突破
隨著助聽輔具的增多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我國聽力殘疾人的信息無障礙工作也取得較大突破。
全國代表大會、新聞發布會等重大會議的直播加配了手語播報;觀看電視新聞聯播、網絡直播視頻,可通過“今聲優盒”(一款面向聽障群體提供實時逐字字幕服務的智能輔具產品)解決實時字幕的難題;通過“暢聽王卡”的語音文字轉換技術和視頻技術,助力聽力殘疾人解決接打電話的難題;手機中可配有語音轉文字技術的APP,如訊飛聽見、音書等,可解決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語音文字轉換功能;還有一些品牌的手機配有AI語音轉文字實時字幕功能,如華為、小米、堅果、VIVO等;手語翻譯遠程服務手機APP,如手語姐姐,可為聽障手語使用者提供遠程視頻手語翻譯服務;公共場所的電子屏幕顯示叫號,以及公共汽車電子屏幕顯示到站等信息,大大彌補了聽力殘疾人信息缺失的部分。
2021年春節前夕,聽力殘疾人小光的家里安裝了“今聲優盒”,他告訴記者,安裝“盒子”之前,他幾乎沒怎么看過春晚節目,因為電視上沒有字幕,感受不到樂趣。但就在安裝好那一年,他和家人一起看的春晚直播,感受到了春晚帶來的“年味”。
此外,為了讓聽障人士能獲取正常的急救服務,2021年,中國聾人協會攜手騰訊SSV和北京依眾公益基金會共同推出無障礙急救平臺,讓聽障人士可通過文字語音轉換技術呼叫120,該平臺將文字轉譯成語音傳輸給本地120,同時實現報警人位置及急救檔案一鍵推送120,120調度人員的語音回復也將同步轉譯成文字發送給報警人。2022年,為了提高新模式下的報警效率,在技術方面,利用騰訊強大的技術能力確保功能的先進性、穩定性和易用性,技術交互簡潔便利;在使用方面,結合中國聾協及全國120行業專家的意見,制定了報警及接警標準化流程,通過培訓與傳播,讓報警簡單,接警服務統一高效,切實解決聽障人士報警難題。協會同步與北京依眾公益基金會、騰訊SSV攜手多地120及地方聾協開展無障礙急救平臺使用培訓,協助更多聽障人士知曉并能夠使用該平臺。
此外,為便于聽障群體更好地使用語音轉文字功能,2022年,中國聾人協會推動騰訊搜狗輸入法開發上線了無障礙“聲文互轉”功能,為聽障人群在聊天、聽課、會議、視頻、直播等場景提供語音轉文字、文字轉語音、懸浮字幕、背景音識別等服務,幫助聽障人群在日常生活中自由“聽說”,更平等地享受科技帶來的便捷。
就在今年兩會,楊洋建議司法系統為聽力殘疾人推廣庭審錄音錄像、智能語音識別同步轉換文字記錄。這不光讓聽力殘疾當事人無障礙參與庭審,更是彰顯了司法公正的人性與溫度。
據記者了解,目前在司法系統,對聽力殘疾人的信息無障礙支持,雖然已有手語翻譯援助,但如果能夠增加新的援助,也就是為聽力殘疾人推廣庭審錄音錄像、智能語音識別同步轉換文字記錄,將能為聽力殘疾人在司法系統帶來更多的合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