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yè)新聞 2023.03.21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關愛服務體系,促進殘疾人事業(yè)全面發(fā)展”。近年來,無棣縣不斷完善殘疾兒童救助政策體系,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專業(yè)服務”的工作思路,成立全國首家殘疾兒童“康教托技”一體化融合發(fā)展康復機構,構建起“醫(yī)療康復+義務教育+托管服務+技能培訓”的殘疾兒童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典型案例入選山東省殘疾人工作十大優(yōu)秀創(chuàng)新項目(案例),相關做法得到中國殘聯領導批示肯定,并作為全國殘疾兒童融合教育典范在央視《新聞聯播》“十三五”成就巡禮欄目播出。
基本情況
無棣縣殘疾兒童“康教托技”一體化融合服務模式肇始于2012年,由愛心人士投資建成無棣愛心醫(yī)院,主要承擔腦癱兒童康復訓練項目;2013年被省殘聯批復為殘疾兒童定點康復機構;2014年,為解決入院康復兒童上學難問題,無棣縣批準成立“無棣愛心小學”;2019年,鑒于救助殘疾兒童數量不斷增長,無棣縣委、縣政府將原海豐小學2000平方米的教學樓調配給愛心醫(yī)院使用,并先后投入700余萬元,用于校舍改建、配備教學康復設備等,為全市殘疾兒童康復事業(yè)探索出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新路子。
成立“愛心醫(yī)院”,打造康復訓練基地。按照民辦公助的思路,依托總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的無棣愛心醫(yī)院,打造肢體(腦癱)、智力殘疾兒童和孤獨癥兒童康復訓練基地,實現殘疾兒童康復訓練治療水平明顯提升。近年來,“愛心醫(yī)院”每年入院康復兒童以20%比例遞增,目前已有268名殘疾兒童入住,累計康復訓練殘疾兒童1000余人次,康復有效率達95%以上。
建立“愛心學校”,打造康教融合中心。為讓殘疾兒童也能像健全適齡兒童一樣,享受到正規(guī)的義務教育,依托“愛心醫(yī)院”新建教室、學生宿舍,建成全市首所康教融合的“愛心學校”。目前,設有小學、初中共12個教學班,其中有特教班6個、在校殘疾學生198名、專業(yè)教師17名,適齡殘疾兒童“半天上學讀書、半天醫(yī)院康復”,實現了學習康復兩不誤。目前正在積極創(chuàng)辦全市首家殘障孩子和健康孩子相互融合的“愛心融合幼兒園”,規(guī)劃建設肢體康復、語言康復、心理輔導、水療康復、特色教育、電商培訓六大中心,打造魯北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規(guī)范化程度最高、一體化服務水平最好的殘疾兒童康教融合綜合服務中心。
創(chuàng)立“愛心托管”,打造托育服務平臺。創(chuàng)新實施殘疾兒童康復服務供給側改革,依托“愛心醫(yī)院”成立“愛心托管”托育服務平臺,推行康教托一體化服務,對困難家庭殘疾兒童實行免費托養(yǎng),讓殘疾兒童家長騰出更多時間發(fā)展解困。目前,“愛心托管”托育服務平臺聘請專業(yè)護工10名,政策內免費托管殘疾兒童96名,殘疾兒童學習讀書、康復訓練、住宿服務等均由護工24小時照顧,切實減輕了殘疾兒童的家庭負擔。
設立“愛心工廠”,打造就業(yè)培訓車間。在“愛心學校”建起就業(yè)培訓基地,開設殘疾兒童技能培訓課程,對13歲以上殘疾兒童,根據殘疾程度、殘疾狀況分類開辦生活技能、機床加工、理發(fā)、手工制作等項目技能培訓班,讓殘疾兒童都能學到一技之長,長大后能夠自食其力。同時,建成500余平方米“愛心工廠”,設有玩具、食品、手工藝品、床上用品等就業(yè)幫扶車間,殘障兒童到了就業(yè)年齡可直接在“愛心工廠”就業(yè)。
經驗啟示
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是推動創(chuàng)新落地的基礎。該模式得以有效運行、保持領先,得益于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的“雙核驅動”。一方面,社會力量發(fā)揮管理運營技術優(yōu)勢,全過程參與康復設施建設與配套服務運營,從資源配置層面搞好服務保障具體事務;另一方面,政府發(fā)揮職能優(yōu)勢,從宏觀調控治理層面抓實殘疾兒童康復救助資金等各項政策落實落地,將殘疾兒童康復項目納入基本醫(yī)療保險基金支付范圍,切實減輕了殘疾兒童家庭負擔。實踐證明,市場、政府不是在來回“拔河”,而是在共同“推車”,只有兩者有機統(tǒng)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才能共同推動助殘工作的“動車”穩(wěn)步前行。
堅持部門協同、政策融合是保障機制運轉的關鍵。“康教托技”一體化融合服務涉及殘聯、衛(wèi)健、醫(yī)保、教育、人社、民政等多個部門,迫切需要整合部門資源力量,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實現政策支持和工作指導的多方互融、無縫對接,以及各項惠民助殘政策的“一體貫通”。市殘聯作為主管部門,圍繞促進殘疾兒童全面康復與發(fā)展,先后與教育、民政、衛(wèi)健、醫(yī)保等部門研究制訂了《濱州市殘疾兒童“康教托”一體化服務行動實施方案(2020-2021年)》《濱州市殘疾兒童康教融合創(chuàng)新試點實施方案》等殘疾兒童康復救助政策文件15份,為“無棣模式”在全市推廣消除了阻礙隔閡。實踐證明,“康教托技”一體化融合服務工作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不僅需要主管部門主動作為、承擔責任,也需要各級各職能部門起而行之、同向共為。只有強化部門統(tǒng)籌合力,突出整體謀劃,強調綜合施策,才能有效打破部門“門墻”、政策“壁壘”,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協同之力”。
堅持精準救助、不落一人是加快創(chuàng)建工作的題中之義。殘疾兒童是一個亟需給予特殊關愛的弱勢群體,救助路上確保“一個不落、一個不少、一個不漏”是各級政府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增進民生福祉的應有之舉,也是我市打造兒童友好型城市的題中應有之義。無棣縣緊緊抓住群眾需求這一關鍵點,全面了解殘疾兒童家庭所思、所想、所需、所盼,在全國率先探索出殘疾兒童“康教托技”一體化融合服務模式,為每一名殘疾兒童量身打造“20年成長規(guī)劃”,分階段、分步驟開展一體化、精準化服務,提供全生命周期專業(yè)服務保障,讓全縣532名殘疾兒童得到及時康復治療,實現了“政府得信譽、康復機構得發(fā)展、殘疾兒童家庭得實惠”的多贏目標。
實踐證明,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一個孩子都不能少。只有聚焦殘疾兒童群體的所思所想,聚力滿足他們的所需所盼,全面開展康復救助提升行動,強化一體化精準康復服務能力建設,確保有康復需求的殘疾兒童應康盡康、應救盡救,才能真正讓改革創(chuàng)新舉措惠及廣大殘疾兒童,讓他們盡享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