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新聞 2023.06.27
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每年都會舉辦相關活動,關愛和助力孤獨癥群體成長。
如何改善孤獨癥群體的生存與生活狀況,多年來一直是政協委員們乃至全社會關注的問題。每年全國“兩會”,都有不少委員圍繞相關話題提交提案,建言獻策。近年來我國在改善孤獨癥群體的生存與生活狀況等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但仍存在許多需要社會關注和支持的問題。6月20日在北京發布的《孤獨癥領域影響力評估報告》顯示——
“當孩子被確診為孤獨癥,我也曾孤立無援過……”回想起當初,胡曉花告訴記者,她仍然清晰地記得那時的焦慮與彷徨。
胡曉花是一位孤獨癥孩子的家長,也是安徽省合肥市春雨心智障礙者家長支援中心的主要負責人。2014年,她的兒子被確診為孤獨癥時,國內相關的專業康復機構并不多,也很難獲得專業人士的指導。
如今,胡曉花每天都能接到5至6位孤獨癥孩子的“新手家長”的咨詢電話,甚至在半夜,一些“新手家長”因為孩子的問題徹夜難眠,都會給胡曉花打電話訴說自己的焦慮。目前隨著我國孤獨癥群體人數的不斷增多,像胡曉花的春雨中心這樣致力于孤獨癥康復的機構也越來越多。
為了更好地讓公眾了解孤獨癥領域存在的問題與需求,6月20日,《孤獨癥領域影響力評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北京發布。
孤獨癥群體仍面臨諸多挑戰
距離1982年我國確診第一例孤獨癥,已經過去40余年。
記者梳理發現,40余年間,孤獨癥逐漸被公眾熟知,于2006年被歸入精神殘疾的范疇,納入國家社會保障領域。與此同時,我國在康復、教育等領域也出臺了系列相關政策,孤獨癥群體和家庭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愛和支持。在過去40年,我國的孤獨癥康復行業逐步由空白進入了快速成長期。
但是孤獨癥群體需要全生命周期的支持。他們在不同生命階段面臨的問題和需要的支持不同,每個環節都可能給他們自身和家庭帶來挑戰。為此,由北京市倍能公益組織能力建設與評估中心、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北京心盟孤獨癥兒童關愛中心等10家機構聯合發起調研,并形成《報告》。
《報告》的調研時間為2022年12月至2023年3月,涵蓋了1310個孤獨癥家庭、20個省的209家孤獨癥服務機構以及15個孤獨癥行業公益行動網絡。
《報告》調研發現,我國目前孤獨癥群體仍面臨諸多的挑戰與困難。
早期篩查確診之路漫長。調查表明,我國孤獨癥兒童從初診到確診一般要經歷1年左右的時間,有些甚至更長?!秷蟾妗氛{研發現,25.80%的家長帶孩子去過3家及以上的醫院才最后確診孤獨癥。
孤獨癥缺乏干預效果評估,康復與干預期待更加專業的支持。《報告》顯示,48.55%的家庭因醫院或機構對于孩子的干預效果沒有明確的指標感到不安,不知是否給予了孩子最好的干預,干預效果如何。
康復教育費用高。根據《報告》數據,僅有19.16%的家長反饋能夠較好承擔孩子的康復教育費用,80.84%的受訪家庭有經濟負擔,其中19.08%負擔非常重。
值得注意的是,期待更專業的服務,家長對孩子所在康復機構服務的整體滿意度為3.46分(5分滿分),專業化在家長對機構的建議中出現頻率最高。
孤獨癥康復急需多方位支持
一方面,是孤獨癥家庭對于機構專業化的要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報告》調研發現,孤獨癥康復機構存在著專業人才培養亟待加強等一系列問題。
目前,我國的孤獨癥服務機構以公益性、社會力量舉辦的機構為主要形式?!秷蟾妗凤@示,提供0-6歲孤獨癥服務的機構占比84%,而為年長孤獨癥患者提供服務的機構數量明顯少于年幼患者。相關孤獨癥康復補貼政策主要偏向0至6歲兒童,僅有北京、上海、天津、山東、江蘇、海南、青海、廣西等8個地區明確表示對10至17歲孤獨癥青少年提供政策補貼,缺乏相關扶持政策成為年長患者服務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
與此同時,《報告》數據顯示,71.8%的自閉癥康復機構員工月平均薪資低于5500元,有47.4%的員工薪資明顯低于全國平均工資水平,甚至有10.1%的機構未為員工提供任何保險。解決機辦孤獨癥服務機構教師的職業身份和職稱晉升問題一直是機構關注的重點發展問題。
在面對孤獨癥患者時,康復師和特教老師除了擔任家長之外,還承擔著專業支持者的角色。在康復過程中,他們需要具備嚴謹的態度和高度的責任心?!秷蟾妗氛J為,由于孤獨癥行業缺乏系統的專業人才培養、認證和激勵體系,機構自身的師資培訓能力不足,難以滿足政策支持規范的要求,導致專業人才流失率較高。機構在培養專業人員方面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和精力。
此外,《報告》還認為,當前機構人才培養認證體系不完善,導致人才流失率高的占59%,機構面臨著專業人員能力提升的困難占39%。
“希望能從孤獨癥群體與家庭的需求出發,促進孤獨癥行業生態鏈上各個主體的特色與功能形成嵌合式發展,倡導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力量支持、家庭互助相結合的行業發展模式。”來自《報告》發布方的北京倍能中心評估與標準創建部主任付珺優說。她表示,孤獨癥群體的全生命周期支持是一項系統工程。孤獨癥群體需要全社會從政策、立法、教育、民政、殘聯、醫療、媒體等多維度提供支持,形成針對這一群體全生命周期各個階段的支持方案。
共建孤獨癥行業支持平臺
“多方力量聚合形成這樣一份《報告》,對整個行業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中國精神殘疾人及親友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郭德華表示,希望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之下,孤獨癥群體能獲得更高質量的服務,相關權益保障有更全面的提升。
圍繞孤獨癥相關行業的未來,《報告》提出了一系列發展性建議。
“建議建立孤獨癥行業發展規劃,梳理行業生態體系;打造更多樞紐機構,強化現有樞紐能力,扶持行業行動網絡;培育行業管理型導師,技術服務型導師,總結行業內成熟的各類技術,形成技術手冊與工具包,建立行業內技術共享及共創機制。”付珺優說,還需要制定行業人才培養戰略,建立行業人才培育與認證體系,打造專業化、職業化隊伍;研發制定行業標準,涵蓋服務標準、從業人員任職資質標準等,并利用多樣化途徑在業內推廣。
此外,《報告》還建議要強化研究與倡導體系,持續研究行業痛點問題,共商解決方案,并推動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調研,形成議案,推動政策層面的落實。
在當天的發布會上,《報告》發布方聯合多家孤獨癥相關機構發出倡議,希望社會各界持續關注、支持和服務孤獨癥人士及其家庭,推動行業可持續發展。
“我們呼吁關注和回應孤獨癥者家庭需求、支持孤獨癥行業生態建設、支持孤獨癥行業創新、研究與倡導、支持孤獨癥行業人才培育、支持孤獨癥服務機構培育。同時邀請社會各界支持力量共建孤獨癥行業支持平臺。”倍能中心執行主任張菊芳說。
編輯:王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