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新聞 2019.06.21
隨處可見的盲道,看起來設計很簡單,無非是一塊磚上幾條棱,但它卻是近半個世紀前才出現的。
1965年,日本Seiichi Miyake發明了“觸感鋪路磚”,這是現今盲道的雛形,旨在為視障人士提供了一種在城市中行走的全新方式。
觸感鋪路磚是一種為了引導盲人沿著安全道路行走,而將表面作了鋸齒狀處理的磚塊,這種磚塊可以提示前方即將出現的十字路口和障礙物。
今天Google搜索引擎封面設計正是為了慶祝這種觸感鋪路磚正式推出52年。1967年,230塊7X7英寸大小的這種面磚,被首次裝設在了岡山學校(Okayama School)周邊的一條公路上,旁邊即是盲人學校。自此,這套系統便開始逐漸應用于日本各大火車站,以及城市道路的沿街,直到它被世界各地廣泛采用。
觸感鋪路磚具有兩種觸感模式,有視力障礙的人可以通過拐杖或通過他們的腳探測到這些模式 - 提供應該走哪條路的線索。
一種模式具有一系列凸起的線條造型,表示“向前”。
第二種設計通常被稱為“截頂圓頂”模式,一系列小凸起,充當“停止”標志 ,通常位于火車平臺的邊緣或高速公路之前。
我們國家盲道的修建比較晚,2001年8月1日《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無障礙設計規范》在中國頒布實施。
直到2005年才迎來盲道修建的浪潮,這一年開始評選“全國文明城市”,盲道成了文明城市的標配。
然而在現實中,盲道被各種車輛、商家攤販占用以及建設不規范的現象普遍存在,盲人的出行依舊困難重重。
但就算盲道沒有被占用,也不代表盲道就有用。盲道不是簡單地在路上擺幾塊磚就完事了。
一條合格的盲道,不僅是要有凹凸塊,還要有特定的顏色或表面設計,能讓盲人或者弱視者辨認出來盲道在哪里,哪里有轉彎,哪里有樓梯或者危險。
數據顯示,中國目前至少有1731萬盲人。對于這個龐大群體的安全出行而言,我國的無障礙環境建設還任重而道遠。
盲道不僅是一條特殊的道路,它更表達著一個城市對盲人群體的人文關懷,體現著城市的文明程度。盲道上的不文明行為和建設缺陷不僅讓盲人沒了“眼睛”,更讓城市文明有了“盲點”。希望車主在停車時不要再占壓盲道、商家在賺錢時不要再占用盲道,也希望相關部門對占壓和占用盲道的行為加大管控力度、對盲道建設缺陷盡快予以彌補,為盲人朋友創造一個真正無障礙的道路環境。
2019中國國際福祉博覽會暨中國國際康復博覽會 - 中國最大的福祉及康復博覽會
舉辦時間:2019.10.10-12
展會地點:中國 · 北京 · 國家會議中心
點擊:2018福祉展展后回顧 查看更多,2019福祉展信息請咨詢:
電話:+86 (0)20 8989 9650 羅小姐
郵箱:luohaoting@poly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