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新聞 2020.05.07
前言
至今仍有不少養老機構的領導,對于「康復」一詞,仍抱有某種程度的誤解,普遍認為它只是「在訓練室中由專職人員執行的一種運動訓練」。甚至有些養老機構仍在不斷強調與醫院的掛鉤程度,宣稱入住者在機構中已接受康復訓練的次數為自豪。其實,在此個人也不是提出批判,因為確實有些高齡者病患必須短時間接受密集康復訓練才能恢復機能(例如中風后的康復訓練),但除此極少數案例之外,在養老機構,其實大部分的康復訓練都是依靠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因為個人擔心,養老機構這種強調方式很容易使機構內服務人員形成「康復工作」不是我的工作,必須交給有資質的康復師去提供服務就可以,形成不好的「專業主義偏執」的思維。
另外,也有機構領導認為入住者大多只長期臥床,根本無法接受康復,這也是源自相同的誤解。再者,更也有些機構服務人員或入住者的家屬則認為,只要康復訓練工作做得徹底,長期臥床的高齡者,總有一天也能夠下床行走的誤解(其實基本上都做不到,只能延緩功能快速退化而已);由于家屬對康復治療抱有過高的期望,進而要求機構中配置更多的康復師強化治療,這種認知的錯位,忘卻了養老機構原本就是提供生活環境的場所,并不是如醫院一樣,這些原因才是個人想要強調及宣導正確認識「康復」的真正意義的初衷。
理解入住者的身體特征
首先我們要先理解,入住養老機構的理由、原因、種類繁多,但仍可大致粗分為身體功能障礙與精神功能障礙兩大類。例如,目前養老機構中有不少像腦中風引發半身不遂與失智癥并發的入住者便是。有專家舉出無法在家照顧高齡者的三大特征是:行動上需要有人扶持才能站立;排泄時必須有周密介護;和家人溝通困難。
因此,從身體功能看來,一個人若無法自行站立、起身或步行,便為罹患「起居動作障礙」,是屬于無法自理生活能力的分類。發病的原因除前述因腦中風引起的中樞性神經疾患外,也有因下肢骨折等運動器官疾病造成者,更有不少高齡者是原因不明而長期臥床,成為(功能喪失癥候群)的一群。
入住養老機構的類型各有不同,有的是在醫院接受康復治療,有的則在家臥床療養,簡單接受康復治療。平均而言,每人之患病時間均有四至五年以上。這種長期性治療,常令人感到身心俱疲,日漸喪失獲得自理的欲望,越發形成依賴性格。入住者開始時對于功能衰退,成為需要照護的轉變,多半持拒絕接受的態度。還有些入住者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差,一旦養老機構的環境變化稍大,會出現類似失智癥的情緒反應,因此,對于新入住養老機構的高齡者入住后的二至三周內,應該密切注意并觀察其變化情形。
另外,高齡者極易因年齡增加而出現免疫力下降等。伴隨白內障、青光眼等眼疾的視力衰弱,或聽力滅弱(重聽等)等等,都會成為照顧上的問題。若因為入住者長期臥床而造成骨質疏松癥狀疑慮時,一開始康復訓練時,就不宜強度過大。入住者如出現經常性疲勞癥狀,則該入住者多半帶有心臟病、腎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活動時需要透過仔細的事前檢查后才能實施。還有一點需要重視的癥狀,像是有些養老機構對飲食熱量控制不佳,而引起入住者過於肥胖的問題也不得不謹慎。因為肥胖會使關節部分產生病變惡化,造成不良於行,或無法運動而依賴輪椅移動,對此所造成的活動量降低,更會引發身體逐漸喪失平衡感,于步行時容易跌倒。至於如何正確將康復的所具備的目的與技術應用在養老機構中?敘述如下:
機構中實施康復的目的
醫院中的康復治療多半是以排除腦中風、脊椎損傷、骨折、外傷、風濕等疾病帶來的障礙,并恢復其原有的功能為目的。因康復治療是以回歸社會(回歸家庭)為目標,最好是在固定的期間內集中實施。但原則上無法期待功能改善的入住者,則須將重點置于維持現有的能力上。具體來說,與其改善某些肢體麻痺情況,還不如優先改善讓高齡者擁有生活自理能力(飲食、整容、排泄、更衣、沐浴等)為佳。對於起居動作都成問題的入住者而言,日常生活(ADL)能力的強化更是不容易,因此安排在起居室反復練習日常生活中必須使用各種動作,個人覺得應該要比在訓練室實施的康復治療來得更重要。一旦入住者自己可以照顧自己,則對於提高本人的學習意愿則會有助益,甚至可以形成一個良性循環。這或許可視是機構中的入住者康復治療的真正目的。
生活中的康復
養老機構的服務人員和醫院中的服務人員的服務組成雖然差異不大。相較之下,養老機構的工作內容中,生活協助的色彩較為濃厚。如果只在訓練室做些長期訓練,一但回到起居室后,仍多呈現臥床狀態,所以將日常生活不可少的照護行為視為訓練內容,則是非常理想的做法。養老機構今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將照護轉化成為「促進自理的照護」將非常重要,而這也是服務人員學習照護技術的要點之一。最近我看到部分醫院中在提供康復醫療,已不侷限在訓練室中提供訓練,而是開始利用床邊做些康復訓練,這些改變也看出,這些醫院已經開始知道康復訓練的定義必須涵蓋生活中增進活動能力的訓練才能真提升入住者在養老機構中的生活品質。
康復訓練及其內容
訓練場所
康復訓練必須在訓練室內實施的想法并非正確??祻偷幕顒映饲懊娣磸蛷娬{的床邊康復外,大廳、走廊等場地也是理想場所,只要能配合機構的結構特性則不妨多元化設計一番。在北歐,經??梢钥吹綄挻蟮淖呃葦[有訓練機器,供人們自行練習使用。其設計的細心,令人印象深刻。將入住者集中在大訓練室實施康復的方式與分成數個小訓練室實施康復的方式各有優劣,但,如欲顧及高齡者的行動能力及照護需要,則以后者較為理想。目前美國的醫療亦嘗試盡量調動服務人員提供服務,而不是移動患者去服務。在設置多個小規模訓練室時,應該考慮到每一訓練室都可供多種康復治療使用。至於提供日間照護的機構,則應顧及訓練室不僅是高齡者康復訓練的場所,還必須成為機構內外高齡者之間,或入住之高齡者與職員或家人們情感交流互動的最佳場所。訓練室的設計要多注意視野佳、光線充足明亮的方位選擇,有些機構則是設置在通路的盡頭。這種設計較不理想;如要考慮到在走廊做康復訓練時,記得要讓服務人員經??吹降奈恢米詈谩H胱≌邆冎烙柧毜膬热菖c方法,練習時又受到關心,則必然會提高其練意欲望。
訓練內容
康復訓練大體上分為站立、起身等基本訓練及步行訓練的物理治療,以及透過製作作品的過程來一面提高上肢功能、刺激意愿的作業療法。因此,在設計訓練時,應顧及實施這兩種訓練時所需的空間。兩種治療空間究應個別獨立。但最好兩種房間是以某種形式相連呼應,以利參與治療之相關人員的意見溝通??祻椭委熌耸且哉w照顧為前提,因此地點應設在其他性質的服務人員也容易進入的場所。訓練內容基本上不是針對每位入住者實施個別訓練,而是以集體為對象來實施。所以康復治療除需有好的訓練內容,還必須在訓練時待在讓物理治療師容易看見的位置為佳,避免意外發生。
物理治療(PT)
物理治療需要充足的空間,有些養老機構除訓練外,也將此空間當做集會場所,這為多用途的使用方式。隔間時要注意到,是供集體訓練使用而不是個人訓練使用,這一點很重要。機器如屬多用途使用時,不妨集中放在一處。簡單的步行訓練機器(平行棒)或拐杖、自行車訓練器、墊子等必須具備,醫院中使用的大型訓練機器則無必要。使用棒子、球類等可使訓練內容多元化。墊子是練習翻身、起臥等臥室起居最重要的器械,最好是採取集團訓練的步調,并使能行走的入住者參加。輔助器械對步行訓練幫助很大。例如,拐杖(T型杖等)、步行器、步行車等、可視障礙程度分開使用。使用這些器械之前,須先施予訓練,放在個人起居室內專用,要比放置在訓練室內來得有效,因此數量上必須足夠。
作業療法(OT)
作業療法必須有滿足各種訓練時所需的作業臺。其間除訓練外,若能再考慮到與生活相關的家具、餐桌等的擺設,效果更好。作業臺高度應足以容納輪椅進入(坐在輪椅車上也能作業),因作業項目有木彫,皮彫等,作業臺亦須十分堅實。作業項目一般有陶器、編織、彫刻及皮革細工等,雖西方社會以編織較多,但最好能與當地的特色配合。機構如設在有地方特色的地區,最好讓當地具備才能的志工配合參與。因目前會發出噪音的作業項目仍多,因此建筑物須考慮到隔音設備。在國外,是以藝術工作室的方式分為繪畫、才藝等,隨時開放,出入方便的設計。